欢迎来到中国内燃机学会

  • 视频 - 中国内燃机学会“云课堂”(2022) 未指定分类
    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基础,储能是实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的关键,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和能源效率等因素,储燃技术多元化发展趋势。燃料储能具有长时间尺度、大空间尺度、大规模应用的优势,是稳定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有效途径,将在净零碳能源和零碳电力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新能源应用于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的重要能源载体。内燃机是储能燃料应用的主要装置,也是内燃机实现净零碳排放的根本途径。储燃燃料的应用将推动内燃机技术革命,突破热效率极限仍是净零碳内燃机技术的需求、高可靠性技术是储燃燃料应用的基础,机电混合动力系统和内燃机与新型动力装置的联合循环是净零碳内燃机应用的发展方向。
    查看
  • 视频 - D1规格柴油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 未指定分类
    查看
  • 视频 - 中国内燃机学会“云课堂” 未指定分类
    CAE技术在发动机整机及零部件开发中应用 讲者:白书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内燃机学会基础件分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可靠性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2018、2019),发表论文30余篇。
    查看
  • 视频 - 中国内燃机学会“云课堂” 未指定分类
    内燃机热负荷与可靠性 讲者:钱作勤 武汉理工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学科特色专业责任教授,2018-2022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指委委员,首批国家一流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立项建设负责人。
    查看
  • 视频 - 中国内燃机学会“云课堂” 未指定分类
    一、背景与挑战; 二、提高热效率技术途径探讨; 三、高效燃烧技术; 四、先进空气系统; 五、提高热效率关键技术。 讲者:尧命发,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2019),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燃烧节能净化分会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 International)会士、国际燃烧学会会士。
    查看
  • 视频 - 中国内燃机学会“云课堂” 未指定分类
    未来机动车排放控制的方向是什么? 未来车用动力系统需要什么样的后处理技术? 一、未来汽车排放控制技术发展的驱动力; 二、面向未来车用动力系统的后处理技术。 讲者:林赫,教授(长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内燃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主要从事燃烧污染物生成机理、发动机排气净化、材料燃烧合成等研究。近年来承担科技部“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高端智能装备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30余项,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2017)、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发表论文100余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11)和“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6)。现担任中国内燃机学会后处理技术分会秘书长、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工程热物理学会秘书长、理事。
    查看
  • 视频 - 中国内燃机学会“云课堂” 未指定分类
    1.典型高效汽油机燃烧系统; 2.燃烧技术瓶颈及燃烧机理; 3.汽油机高效燃烧组织方法; 4.高效汽油机对燃料的需求。 讲者: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中国内燃机学会汽油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动机燃烧和排放控制、新概念燃烧与新型点火、清洁燃料与燃烧化学、混合动力与车用能源。近年来,主持清华大学“车用能源与动力系统”课程体系建设与车辆工程学科人才培养项目,主编《汽车动力系统原理》教材,主讲本科生课程《汽车发动机原理》(清华大学精品课)、《汽车前沿技术》、研究生《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II》等课程。长期致力于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和混合动力的研发,发现了内燃机爆震燃烧的三种模态:爆燃、爆轰、爆炸,提出了早燃检测和超级爆震抑制方法。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国际会议特邀报告30余次。在能源与燃烧科学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包括《能源与燃烧科学进展PECS》、《中国科学》、《汽车工程》、《内燃机学报》、《燃烧与火焰CNF》等,入选2019年爱思唯尔(Elsevier)汽车工程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查看
  • 视频 - 中国内燃机学会“云课堂” 未指定分类
    NVH就是噪声(Noise)、振动(Vibration)、声振粗糙度(Harshness)的英文缩写; 发动机NVH问题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振动&噪声;激励源&传递路径&振动表面&空间声学;客观定量&主观定性&主观定量;部件&整机;发动机&动力总成;NVH&强度与可靠性… 发动机NVH研究与针对NVH的设计优化相当重要:整车1/3的故障;整车20%的研发费用;消费者期望持续提升;相关法规日益苛刻严格… (一)发动机-传动系统精确激励力建模与分析 (二)组合结构动态特性的高精度模拟技术研究 (三)动力传动结构声辐射模拟与声学优化研究 (四)关键部件结构振动建模与响应抑制技术研究 (五)发动机NVH相关基础性及未来技术研究 讲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振动噪声分会专家委员,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委会理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内燃机学报》特邀编委,《车用发动机》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车辆及动力系统NVH控制技术、新型内燃发电动力系统技术等。近年作为负责人承担国防基础产品创新计划、装备探索、装备预研等项目20余项,主持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高教学会重点教改项目各1项。主讲本科生《内燃机设计》、《Mechanical Vibration》、《Energy System and Design》、研究生《动力系统振动噪声理论与分析》等课程。发表SCI/EI收录论文8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30项,合著专著1部,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查看
  • 视频 - 汽车理论MOOC课程 未指定分类
    视频来源:学习强国-学习慕课 汽车理论课程是车辆工程和汽车工程专业同学的必修课,也可以为汽车行业人员深入了解汽车提供必备的知识。汽车理论采用动力学的方法探讨汽车性能如何评价,建立汽车性能与汽车结构参数的关系并研究如何提高汽车动力学性能。汽车理论MOOC课程包括六章的内容: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第五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第六章,汽车的平顺性。每一章基本上都从该性能如何评价开始,之后建立性能评价指标与汽车结构参数的关系,探讨影响性能指标的主要因素和改善性能的方法。 讲者: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112办公室 电 话:010-62772515转13 传 真:010-62772515转16 邮 箱:sjshuai@tsinghua.edu.cn 教育背景 1995年—1998年, 华中科技大学内燃机专业读博士学术兼职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代用燃料汽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内燃机学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秘书长 中国内燃机协会理事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编委研究领域 发动机流动、喷雾和燃烧数值模拟、发动机替代燃料、发动机排放后处理 奖励与荣誉 2012年获中国内燃机学会“突出贡献奖” 2008年“满足国4排放标准的车用燃油技术指标研究”获国家环保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7年“汽车尾气催化器评价试验和匹配优化技术”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1992年“039潜艇进、排气系统与柴油机最佳匹配计算的研究”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术成果 发明专利8项 发表论文 累计发表中英文核心期刊论文1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80多篇。
    查看
  • 视频 - 汽车理论MOOC课程 未指定分类
    视频来源:学习强国-学习慕课-学堂在线。汽车理论课程是车辆工程和汽车工程专业同学的必修课,也可以为汽车行业人员深入了解汽车提供必备的知识。汽车理论采用动力学的方法探讨汽车性能如何评价,建立汽车性能与汽车结构参数的关系并研究如何提高汽车动力学性能。汽车理论MOOC课程包括六章的内容: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第五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第六章,汽车的平顺性。每一章基本上都从该性能如何评价开始,之后建立性能评价指标与汽车结构参数的关系,探讨影响性能指标的主要因素和改善性能的方法。 讲者:帅石金 清华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112办公室 邮 编:100084 电 话:010-62772515转13 传 真:010-62772515转16 邮 箱:sjshuai@tsinghua.edu.cn 教育背景1995年—1998年, 华中科技大学内燃机专业读博士 1986年—1989年, 华中科技大学内燃机专业读硕士 1982年—1986年, 华中科技大学内燃机专业读本科 工作履历2006年-今,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 2007年-2008年,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学者 2001年-2002年,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访问学者 2000年-2006年,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副教授 1998年-2000年,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博士后 1989年-1995年, 南昌矿山机械研究所工程师 学术兼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代用燃料汽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内燃机学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秘书长 中国内燃机协会理事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编委 研究领域发动机流动、喷雾和燃烧数值模拟 发动机替代燃料 发动机排放后处理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