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李振国
性别:男
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奖励:2022年度“史绍熙人才奖”
李振国(1983-),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为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中汽中心首席专家,湖北兼职产业教授,国家科技部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等。2022年荣获史绍熙人才奖。 长期从事汽车低碳节能与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7项,企业合作项目40余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其中一等奖2项(第1完成人);省部级人才奖励2项;发表论文143篇,其中SCI/EI论文97篇;申请发明专利61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0项;授权美国专利2项、日本专利1项、南非专利2项;参与制定标准2项;担任中国能源学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体分析技术委员会委员等。在柴油车排放后处理催化材料及产业化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攻克汽车排放后处理催化材料、工程化工艺及匹配应用核心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保障产业链安全,相关技术产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着眼“卡脖子”技术难题
自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扎根科研一线,专注于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研究工作,致力于打破国外知识产权壁垒,推动汽车排放控制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自立自强。2021年,被国资委党委授予“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针对我国商用车排放后处理系统(DOC+DPF+SCR+ASC)关键技术,李振国坚持不懈,倾力解决核心催化材料、产业化工艺和系统控制等困扰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首次提出SCR催化剂“双重”抗老化机理,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稀土SCR催化剂配方及制备方法。自主研发的高速剪切研磨制浆技术和自动真空涂覆工艺,实现了柴油车后处理催化剂的高精度涂覆。发明了催化剂内部氨存储量及温度分布的准确预测方法和SCR实时喷射控制策略,实现发动机瞬态工况下SCR的高转化效率和低氨泄漏,推动了我国柴油车排放控制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相关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我国20余家主流柴油车和后处理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
立足产业发展
李振国负责我国首个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建成了“汽油车”、“柴油机/车”、“船用柴油机”为主线的技术研发、工程化、应用示范、测试评价、成果转化和创新服务平台,形成了针对汽油车、柴油车、船舶柴油机的排放控制技术研发体系,为我国机动车排放控制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平台支撑,为国内工程技术人员搭建了技术交流平台,对我国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技术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保障我国汽车排放控制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安全,牵头成立了“柴油机/车排放控制关键技术联合开发工作组”搭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联合国内一汽解放、东风商用车、潍柴、玉柴、中自环保、无锡威孚等14家优势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实现了多研究领域的交叉渗透和多部门的联合攻关模式创新,引领机动车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方向,强化了国内企业在本领域核心领导地位,维护了产业链安全,推动了我国内燃机产业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进步。
打造高水平技术研发团队。
作为中汽中心汽车节能减排领域首席专家,李振国已组建一支拥有1名资深首席专家、1名首席专家、3名学科带头人,30余名科技骨干的专业科研团队。他先后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等,为我国移动源排放污染防治领域培养4名博士、30余名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后;作为团队负责人,近5年培养专业科研技术人才40余名、科研骨干10名。
填补行业研发测评空白
李振国带领团队建立了柴油车后处理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评价体系,弥补了行业空白,提高了我国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有力支持了自主产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了汽车产业和环保产业的技术进步,对当代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特别是机动车尾气净化领域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